旅游中国-《度假旅游》杂志官网

首页 > 旅游联盟

张真钢的十八年:能留住徽州的,不是马头墙,是有思想有审美且深爱徽州的人

作者:编辑大海 日期:2025-11-15 点击数: 


他曾是深圳的传媒骄子,中国新闻摄影金奖得主。二十多年里,他指尖流转的,是一座全世界瞩目的现代都市建设中的喧嚣乐章、激情四射的华丽光影。


2007年,他抛下深圳的多重光鲜身份,一头扎进安徽黄山一个名叫“坑上”的村子。十八年后,青丝变白发,他成了十里八乡家喻户晓的“坑爹”。十八年光阴流转,出于对徽州文化的深沉热爱,他以一己之力,不仅引领了他居住的西溪南村、坑上村、石际村的乡村巨变,还义务帮助一个又一个徽州乡村化为诗意家园,并被黄山市政府聘请为乡建顾问。


“马头墙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,但不是徽州文化的根。徽州文化的根是智慧勤劳的徽州人所产生的思想、理念、审美等等的各种外化。所以我们要把徽州文化留住,不仅仅只是把我们赖以自豪的马头墙留住,而是要把能够保护马头墙的人留住。而留住能够保护马头墙的人,首先得把人的第一需要领会透,就是先得把我们每个人穷其一生追求的家拾掇好,拾掇得可爱,拾掇得符合现代人需要。这就是我现在给自己做的课题:


黄山人的喜好是什么?

黄山人的多巴胺从哪里激活?

除了大黄山与古村落,黄山人会需要什么样的情绪价值?”


这位说到黄山、说到徽州就没完没了的、自己给自己取网名“坑爹”的中年男人,他叫张真钢,一个在徽州大地始终热情洋溢、以独到的“设计师与外来人眼光”书写今天的徽州故事的“新黄山人”。

1q.jpg



图片


第一章
出走:一场向故乡的“逆流”

我不是来归隐的,我是来种树的。

世纪之交的深圳,是梦想与速度的代名词。张真钢是这座城市的弄潮儿——报社美编、摄影记者、电视导演、设计师与自由撰稿人等。除了作品获新闻金奖,还独自策划完成深圳、广州、香港40多位摄影记者参与、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纪实摄影画册《深圳一日》,并是39集深圳非遗纪实专题片《鹏程遗韵》的总导演。他的履历镌刻着传媒黄金时代的印记。


然而,在穿越了无数个繁华与璀璨后,一种深刻的“失根感”却悄然袭来。在与同样有过不凡人生经历的太太约定不要孩子后,他们目标一致,决定要去寻找一个既能安放灵魂又同样可以挥洒激情的“乐土”。

此后,他们如同现代版的“徐霞客”,在五年的时间里,携手考察了丽江、大理、阳朔、成都雅安、湘西凤凰甚至周庄、乌镇、绍兴等等。最终,在黄山,他们停下了风尘仆仆的脚步。


“说实话,当时吸引我的,是徽州文化但又不完全是徽州文化,而是一种更本源、更鲜活的东西。这个地方比深圳大了五倍还多,人口才一百多万,这里的物产太丰富,这里的空气、水,好到我都恨不得装到瓶子里跟朋友们分享。”


于是,他通过“人脉”,盘下西溪南村一栋坍塌多年的废弃敬老院。因为花了村民觉得一文不值的重金,刚刚到西溪南的日子,村民看他的眼神,像看一个“疯子”。深圳的朋友听说他去了“西溪南”,还纷纷祝贺他移民“新西兰”。


面对误解,他只是笑笑。他心里清楚:“我是来种树的,为自己,为乡村,为未来,我们需要自然的庇佑。”

图片




第二章
炼金:点染废墟的“魔法师”

黄山很多人不一定知道张真钢,但很多人一定知道黄山有个“坑爹”。甚至,包括一些国内知名媒体在采访报道时,也同样直接称呼张真钢为安徽黄山“坑爹”。

737b4966119abffc5d7bb1e1ec0100bb.png
34fd1b9cb416d296f7cd191cc48512e2.png

969da71e04213cea0aef3e1382b3a6d6.png



坑爹”这个外号,最早其实是一位深圳来玩的好友来坑上看他时戏谑起的。可能因为好友看到当年那个英气勃勃的深圳年轻记者现在搬砖搬瓦、一身泥沙、一副村民的模样,朋友可能觉得这是一种“坑爹”的生活。


当然,张真钢自己也觉得自己这一生因为不走常规路,不是从这个坑里爬出来就是掉到另外一个坑里,叫“坑爹”,也贴切。


“在徽州,没有废物,只有放错位置的瑰宝。”


在石际村他的“坑爹的艺术空间作品”里,一个打造了9年还在继续精雕细琢的“新居”,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“魔法师”的炼金场。

0c98206c90f3fdcfd74676b29ee17880.jpg


坑爹的家改造前
a78a5fd197fb38fff35c1b29dc181452.jpg


坑爹的家改造后

一截被遗弃的老木楼梯,在他手中涅槃重生。他用带弯钩的螺纹钢筋固定,将四季竹切成段,以布绳缠绕,打造出家中的“知识的阶梯”——一个独一无二的书架。


一堆无人问津的废旧砖块,在他手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,砌成一堵拥有时光肌理与历史呼吸的围墙,与周边的百年老屋浑然天成。


就连村里建筑垃圾中的水泥块,都被他精心铺成地面,呈现出一种质朴而不规则的自然之美。


这便是张真钢的“修旧如旧”——绝非僵化地死守陈旧,而是以现代审美与环保心态,唤醒老物件的灵魂。这么多年,他总是用行动向村民昭示:我们文化的根,就藏在这些被时代遗忘的‘垃圾’里。


石际村的村民江正春目睹了自家老宅的化腐朽为神奇,感慨万千:“以前总想挣钱去城里买楼房,现在看着张老师把抛荒地变成花园,大伙儿心都痒痒了。”


第三章
铸魂:打造黄山的“第三空间”

在全自动马桶高度普及的今天,就像你无法要求一个年轻人回到拎着马桶去河边清洗的时代一样,在面对如何更好地爱徽州、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时,张真钢并不赞成一味的“博物馆式”的保护,而觉得应该是让老与新结合起来,先让老得到活化,才能让新得到传承。


张真钢说:“徽州文化一直都不是死的,而是活的。我们要传承的不是形式上的躯壳,而是精神与灵魂。”


张真钢是一位在徽州文化保护上极其清醒的实践者。在目睹了无数的深山或高山的无人村后,他深刻地认识到,如果黄山只有古村落和黄山风景区这两个“遗址遗产空间”,那其实我们的旅游实质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观光游上,游客既没有互动,也没有沉浸式体验的机会,特别是年轻人,来黄山就是看一眼黄山,到古村落也就是看一眼古村落,基本上完了就走,根本留不下来。长此以往,我们的文化传承终将是无根之木。


“假如某古村落今天因为年久失修倒掉一个老房子,即便你是一个黄山的年轻人,你会悲伤吗?其实你不会,因为那根本就跟你没关系。”他一语道破了文化传承中最致命的困境:一旦文化与文化遗产与我们缺乏情感链接,任何保护都是苍白无力的。于是,他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构想——打造黄山的“第三空间”,一个本地年轻人真心喜欢、外地年轻人也心向往之的时尚休闲地。


在他总策划的长源国际艺术村,蓝图正在变为现实:寂寞图书馆、崖壁美术馆、魔法屋、泰式主题馆、亚马逊热带雨林主题园,以及蜿蜒的骑行步道、充满设计感的咖啡馆与西餐厅……


“年轻人需要释放情绪。他郁闷的时候,在这里就能找到快乐和慰藉,就不需要逃到上海、杭州去了。”张真钢洞悉新一代的内心需求。

图片



第四章
疗愈:乡村作为“心灵修复舱”

空气、阳光、泉水——黄山的一切,
都可以是良药。

张真钢的乡村实践,远不止于物理空间的改造,更是一场关乎心灵的修复。


9年前,他开始筹备他目前居住的新家——“坑爹”的石际艺术空间。

他从一栋破败老宅起步,用废弃的石块铺路,用老树根做茶台,用旧门窗做屏风。


村民从不解到围观,从围观到参与。

9ecbc8763b7430700851c23e0ba61d84.jpg


石际空间改造前
aafd024111cf4feb9f4e7c0590cddd43.jpg


石际空间改造后

“原来垃圾可以变成艺术,老房子可以比新房子更有味道。”


他在石际村打造的同样的“第三空间”,既不是古村落,也不是人人皆知的打卡景区,而是年长者愿意来谈天说地、年少者更愿意来发呆独处的打卡胜地。


“我们需要年轻人可以寄托情绪与释放情绪的地方,如果他们不爱这里,他们就会选择离开——黄山人口的逐年下滑就已经说明了这个最浅显的道理。”


“我要让每一个来的人,喝到真正的山泉水,感受到真正的徽州生活。


“我的作品只接待有缘人。”

他的院子,既有欢天喜地来打卡拍照的,也有自己的老房子改造不知道如何下手来取经的,还有被失眠和抑郁症困扰几近崩溃的。


他九年如一日,将人家不要的荒地、老房子打造成了一个强大的自然疗愈场。他无比骄傲地说:“我卖的其实是黄山的空气,黄山的水,还有黄山的安静与和平”。


        
图片


图片
种树的人


十八年,足以让一个异乡人,成为一片土地的“父亲”。


张真钢,这个从深圳出走的媒体人,在徽州找到了他的“根”,也成为了这片土地的“根”。


他让我们幡然醒悟:真正的乡村振兴,绝非把城市模式复制到农村,更不仅仅是修缮几幢老屋却无人观看、没人了解,而是要让乡村的价值被重新发现,让历史的文脉被全新书写。


他不是在保护老房子,他是在唤醒一种生活;


他不是在打造景点,他是在重建一种认同。


他说:“把根留住,是把人留住,是把情感留住,是把一种活着的、呼吸的、有温度的文化留住。”


十八年,从坑上村到石际村,从西溪南到长源国际艺术村,张真钢的乡建版图不断扩大。

图片


他策划艺术街区、设计乡村课堂、引进文创工作室、打造骑行步道……


他说:“我要让本地人愿意留下来,让外地人愿意走进来。”


如今,石际村从“空心”到“网红”,村民从“观望”到“主动”,年轻人从“逃离”到“回归”。


他说:“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——不是政府输血,是自我造血。”


如今的黄山,也正悄然蜕变——它不再只是游客的黄山,更是年轻人的黄山、艺术的黄山、世界的黄山。


采访结束时,他正用那引了两公里山泉的活水沏茶,雾气氤氲。


“我得让来的朋友知道,我在这里过的,是喝泉水烧茶的日子。”


这平淡无奇的一幕,或许正是张真钢所有的坚持——用最真实的生活,守护最美的根,去连接最远的未来。


“徽州是一种优美,一种浪漫,一种与山水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,一种人类闲庭信步和平安宁的生活理想,更是一种新时代可以让理想照进现实的生活可能。”张真钢最后说。

图片